时间: 2024-07-08 13:59:35 | 作者: 磨粉设备
近年来,支持供应链服务行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陆续出台。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制造服务业高水平发展的意见》(发改产业〔2021〕372号),提出要聚焦重点环节和领域,从推动制造业供应链创新应用等六个方面加快推进制造服务业发展。2022年4月,《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出台,提出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培养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供应链企业。2024年3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作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任务之一。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助推行业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大宗商品供应链行业整体呈现市场空间大、参与者多、集中度低的特点。2023年我国大宗商品供应链市场规模超55万亿元[1],但行业CR5[2]市占率不足5%。头部企业在行业内深耕多年,拥有深厚的生产资料供应链运营经验和专业背景,管理机制成熟,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强,风控体系完善,专业人才队伍稳定,已具备较强的集成服务能力,在竞争中更具优势,有望实现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叠加地理政治学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大宗商品的供应链安全和稳定能力更重要,亟需发挥供应链企业价值,强化资源保障能力,高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降低产业链供应链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赋能实体经济。
[1]此处以大宗商品工业公司营收口径统计市场规模。同时,由于我国为重要的大宗商品进口国,故将大宗商品进口额也计入市场规模。大宗商品供应链行业市场规模=大宗商品相关工业公司营业收入+大宗商品进口额。
[2]CR5为物产中大600704)、建发股份600153)、厦门国贸600755)、厦门象屿600057)、浙商中拓(上市公司,排名不分先后)。
目前国内大宗供应链公司竞争激烈,产业客户出海趋势明显,叠加全球供应链重构,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展全球化布局成为行业企业的重要发展举措。国内大宗商品供应链头部企业纷纷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实施“走出去”战略。同时,中央以及地方均格外的重视进出口促稳提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且“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我国对沿线国家贸易和投资持续增长,为国内供应链企业“走出去”带来发展机遇。
我国正处于数字化的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AI、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在生产资料服务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入,推动行业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数字化趋势明显。随着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将深化全链路信息相互连通,进一步促进国内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及金融服务下沉,供应链风险防范能力强化,流通效率持续提升。
随着气候、生态等问题愈演愈烈,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已成共识。2023年召开的第 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8)上,超过100个国家达成重要协议:2030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至少达到11,000GW。同年11月,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提出,在21世纪20年代这关键十年,两国支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宣言所述,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增至三倍。
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主要发展趋势,光伏行业已成为实现全球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发电成本下降和政策支持驱动下,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据国家能源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2023年新增光伏装机量216.88GW,同比增长148%。截至2023年,光伏累计装机610.28GW,同比增加55.13%。行业需求持续旺盛,景气度向好。伴随供给宽松叠加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全产业链降本,光伏装机经济性愈发凸显,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储能行业能解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存在的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问题,增强电力系统稳定性和灵活性。在成本补偿机制逐步明确、电力清洁化加速背景下,储能需求向好。据国家能源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约 22.6GW/48.7GWh,较2022年增长超过260%。
新能源行业的持续扩张孕育出较大的供应链服务空间,产业扩张周期带来的保供需求、资金需求等亟需供应链企业介入提供支持。行业具备鲜明的工业品市场特点,非标属性强,对于供应链企业的要求比较高,综合服务能力强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更具竞争优势。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节约世界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是我国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之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资源短缺矛盾一天比一天突出及“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发展再生资源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国强化顶层设计,持续出台系列政策,再生资源行业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等重要政策的引领下,发展总体向好。2024年3月国务院出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白准确地提出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有助于构建和完善再生资源产业链,提升其生态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助力实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十大品种再生资源[4]回收总量约为3.71亿吨,回收总额超1.31万亿元,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废钢铁、废塑料、废电器电子科技类产品等再生资源利用率仍较低,“双碳”背景及循环经济概念下再生资源社会效应突出,有望进一步激发行业需求。叠加相关领域的税收减免及价格形成机制的出善,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根据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25年末我国主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量和产值分别将达到 4.5亿吨、5万亿元的目标,其中废有色金属产量将达到2000万吨,废钢铁利用量达到3.2亿吨。
[4] 十大品种分别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轮胎、废电器电子科技类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及废电池。
公司所属行业为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核心主业为面向产业客户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公司聚焦于各类基建和制造业客户的供应链需求痛点,融合公司全国线下网络和数智化运营平台,协同整合社会仓储、运输及加工等资源,为供应链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产销衔接、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生产加工、产业金融、价格管理、生产管理和咨询、数字化等全链条集成化和一站式服务,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产业链组织者和供应链管理者”。
公司已连续14年入围《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榜单,2023年排名第69位,连续四年获深交所信息公开披露最高评级“A”级,主体长期信用评级为 AA+;荣获“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百强企业奖”、入选“第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国家5A级物流公司”、“中国物流公司50强”、“2023年中国数字化仓储标准体系建设先进单位”、“浙江省重点进口平台”、浙江省雄鹰企业、浙江省服务业旗舰企业。
公司以“让产业链更集约更高效”为使命,根据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形态,聚焦客户在采销、仓储、运输、加工、供应链金融、价格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痛点,为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集成服务,帮助客户降本增效,优化产业链整体资源配置。
目前,公司经营品类已涵盖传统大宗商品、新能源、再生资源等产业链上几十个细分品种,经营网络遍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等全国主要区域,共设立 66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并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尼、泰国拥有 5家国际化平台子公司,业务覆盖东盟、南美、非洲等7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国家30个,东盟国家9个。
公司依托自身资源渠道优势,发挥采销衔接、仓储、运输、加工等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门到门”的一站式集成服务,该模式分为工程配供配送和工业配供配送两种类型。
工程配供配送模式主要服务于基本建设客户,围绕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公司存在的物资采购难、项目资金量大、配送时效性高、保供保质保量要求高等特点,发挥自身在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方面的资源优势,为行业客户提供成熟完备的工程物资配送集成服务解决方案。
工业配供配送主要服务于制造业客户,针对客户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原料需求,充分的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以及行业沉淀的上游资源网络提供供应链服务,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满足制造企业多样性个性化的供应链管理需求。
充分利用上游资源和资金实力,自行购置批量库存后向下游分销,助力客户降低供应链成本,包括两种模式:一是收集客户采购意向,集中采购后定向销售给下游客户;二是基于自身仓储网点开展库存分销,严格管理头寸,通过衍生品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防范价格风险,以获取稳定收益。
为满足一定规模制造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所开发的定制化服务模式。在此模式下,公司深度介入客户生产环节,在其生产区域内设置自管仓库,提供包括原材料采购、产成品销售、库存管理、物流金融、套期保值、生产管理、管理咨询等在内的一站式集成服务,赋能客户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实力。目前公司在山西、浙江、江苏等多个区域均已有成熟项目落地。
物流金融是公司基于供应链集成服务和风险管控能力,发挥公司数字天网和物流地网优势,通过提供货物质押监管、价格盯市、市场渠道等服务,担当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制造类企业间的风控中介,为制造类企业盘活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存货价值,助力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普惠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问题。
该模式主要使用在于再生资源产业链,在交易业务平稳推进的同时,充分整合上游资源,深度绑定计算机显示终端,投资实体基地汇聚流量,构建集收购、金融、加工、配送、销售为一体的模式。公司已在再生钢铁原料、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PET等品种开展布局。
以满足产业核心客户的真实需求的供应链服务为基础,持续向客户的上下游环节企业延伸,在此过程中通过股权合作强化与产业链企业黏性,依托业务和投资的双轮驱动获得稳定的供应链服务收益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目前,该模式主要使用在于公司的新能源业务,已在光伏、储能产业链为多家头部公司可以提供供应链服务,并以此为中心往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以光伏产业链为例,公司已完成从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支架到光伏电站自上而下的业务布局。为产业链上的生产型企业客户提供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物流配送、加工服务、产业金融、行情信息等供应链服务,且为客户提供光伏EPC及运维服务。
虚拟工厂是公司“贸工一体”的升级版,公司凭借品牌、资金、渠道等优势,锁定制造企业所有或部分产能,掌握原材料以及产成品货权,实现供应链服务与生产制造的融合发展,增强供应链集成服务能力。该模式有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以相比来说较低成本实现用户加工需求,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在此模式下,公司通过与制造企业合作,强化客户合作粘性,同时获取加工利润。目前虚拟工厂已应用于黑色、化工、新能源领域。
基于行业特性及自身资源和优势,在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过程中,公司盈利来源主要为四种:产业金融、基差贸易、增值服务、产业投资。
产业金融:一是基于信用环境及行业资金密集特性,依托公司品牌及平台优势,为上下游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获取收益;二是发挥公司“风控中介”作用,以供应链服务及风控能力为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为客户提供物流金融服务,获取中介服务收益。
基差贸易:依托集研究、风控、情报、交易为一体的系统化能力,发挥金融市场行情报价发现功能,通过期现结合平抑价格风险;风险可控前提下,深入挖掘时间差、区域差、品种差和期现差,获取价格管理收益。
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仓储、运输、加工、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管理咨询等服务,获取增值服务收益。
产业投资:为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供应链服务过程中,挖掘有价值的投资机会,通过股权强化商权,实现“股权”和“商权”的良性互动,并获取适当的投资收益。
公司作为国内大宗商品生产资料供应链头部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服务能力、风险管控体系、价格管理能力、数字化建设、人才团队及激励机制、品牌形象等方面。
公司多年来专注于生产资料供应链行业,从全产业链各主体、各环节、各要素入手搭建集成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产销衔接、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生产加工、产业金融、价格管理、管理咨询等全链条集成化和一站式服务。同时,根据行业发展变化并结合自己资源能力,持续优化创新商业模式,深入推动产融一体、贸工一体、内外一体,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客户黏性慢慢地加强,服务网点实现区域全覆盖,协同效应明显,具有强大的供应链集成服务能力。
风险管控能力是公司重点打造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经营企业就是经营风险”,公司从始至终坚持“风控第一,效益第二,规模第三”的经营理念和“全员、全面、全程、全体系”的指导思想,持续优化和完善风控体系。
公司对业务全过程进行360度审视,事前严格执行客户资信准入及评级制度,把关合作客户质量;事中强化货权管控、加强单据管理,注重检查核实客户实际生产情况,并开展持续的动态跟踪;事后及时处置以及进行内部培训教育,将防范风险嵌入业务发展和管理全过程。同时,公司积极探索智能风控,通过嵌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风控水平。
基于大宗商品生产资料的金融属性和价格波动频繁等特点,公司配备专业化团队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品种的行情变化进行追踪研究;建立体系化、差异化、精准化的交易管理制度;自主研发价格风险管理系统(PRM),辅助决策能力提升,有效平抑现货品种价格波动风险,强化供应链经营稳定性,保障公司业务快速稳健发展。
公司格外的重视以数字科技赋能业务发展创新、促进管理提质增效,积极推动全方位、上下贯通的数字化转型。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围绕客户的真实需求和业务发展需要,构建智慧仓储系统(WMS)、物流金融系统(FMS)、物流运输管理(TMS)、电子商务系统(EC)等平台系统,为客户定制输出个性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助力公司完成从信息化支撑业务到数字化赋能业务的转变,增强供应链服务能力,为产业链合作伙伴带来全新的价值提升。
公司已研发并持续优化以数字化供应链运营平台(D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价格风险管理(PRM)、智能合约系统(IC)、人力资源系统(HR)、浙商中拓司库管理系统(ATS)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全覆盖,有效实现业务流程线上化、数据分析可视化、交易下单自助化、期现结合数字化、客户评估全景化,增强系统间相互连通,实现运营降本增效。
公司以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结合市场化制度作为保障,持续整合并优化有利于创业成功的各种要素资源,深入实施资源平台化战略,致力于成为创业者的平台、创业家的乐园;从始至终坚持市场化的绩效体制,深化“人员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多能少”的用人机制,“强人”“能人”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激励机制;实行优化淘汰机制,激发组织内部活力;公司在浙江省属国有上市公司中率先实施管理团队参与定向增发、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持续推动子公司实施管理团队持股,逐渐完备经营管理团队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优秀核心团队。
公司作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连续14年上榜《财富》中国上市公司 500强企业,2023年排名第69位,连续四年获深交所信息公开披露最高评级“A”级,主体长期信用评级为AA+,被评为“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百强企业奖”;入选“第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中国物流公司50强”“2023年中国数字化仓储标准体系建设先进单位”“浙江省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名单”“中国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参与编写《数字化仓库基础要求》《数字化仓库评估规范》等2项推荐性物流行业标准,入选浙江省雄鹰企业、浙江省服务业旗舰企业,在行业经验、管理机制及专业化人才等方面拥有明显的系统性综合优势。公司长期积累的良好品牌形象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行业下行的巨大压力,公司全力以赴促转型、拓市场、防风险,保持了较为稳健的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30.65亿元,同比增长4.89%;总利润15.14亿元,同比下降11.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11亿元,同比下降29.0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84%。
公司持续深耕工程物资、板带、矿产资源等黑色系业务,大力开拓新市场、新品种和新模式。报告期内,公司黑色产业链业务实物量8,359万吨,营业收入1,5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7%、2.38%。其中:钢材实物量 2,834万吨,同比增长27.29%;铁矿业务实物量3,301万吨,同比增长0.35%;煤炭业务实物量1,383万吨,同比增长48.8%。黑色产业链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方面,集聚公司优势要素资源,夯实“光伏”和“储能”两条产业链,报告期内运营质量稳步提升,毛利率增加1个百分点。加速光伏产业链布局,打造“中拓光盈”户用光伏品牌,为客户提供光伏EPC及运维服务,报告期内服务农户超2万家,累计完工500MW,并网300MW,业务覆盖山东、江苏等 16个省份。加强锂电产业链布局,以“电池银行”模式切入两轮车换电产业链,布局终端应用场景;中拓储能工厂产线全面投产,全年累计出货529MWh。再生资源方面,做大再生钢铁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再生塑料、再生纸、再生铝等品种,经营规模和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再生资源实现实物量552万吨,营业收入1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8%、47.0%。
物流金融用信规模持续增加。报告期末,物流金融业务获得银行授信达103亿元,时点用信近44亿元,累计用信超180亿元,服务产业客户近270家。公司打造的“拓易融”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已完成金融机构全面推广对接及多家客户注册认证,实现实时监管、线上业务全流程操作,不断的提高物流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中拓新材料通过CNAS国家实验室认证及“浙江制造”认证,主导的浙江制造标准《热处理型冷镦钢丝》已向社会正式对外发布。中拓新材料全年工序产量 76.6万吨,同比增长11.2%。报告期内,在晋南、无锡等工业服务综合体的基础上,丰南工业服务综合体投产运营,满足产业客户多品种、大流量、集约化的服务需求。截至报告期末,丰南工业服务综合体实现吞吐量230万吨。公司参股的选矿和球团贸工一体项目青岛邦拓正式投产,有效延伸铁矿石深加工产业链。
一是凝聚共识,明确“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着力加强国际化拓展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明确国际业务发展趋势和实施路径。二是加大资源要素投入力度,相继引入能源、化工、农产品等国际业务团队及专业人才,加快国际业务发展。三是持续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国际业务已覆盖全球六大洲71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业务收入达406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年业务收入比例达20%。
一是“天网”方面,加快“数字中拓”建设,持续迭代优化 ERP、HR、CRM、PRM、WMS、TMS等系统,以数字化手段赋能集成服务和风险管控;自主研发的中拓数字化供应链运营平台已实现公司业务全覆盖。公司数字化建设成果已连续两年入选中国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二是“地网”方面,加大物流网点拓展,新开拓甘肃、宁夏、青海、四川等省份网点。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自管库204个,累计吞吐量超 1.75亿吨,并获得郑州商品交易所指定硅铁、锰硅商品交割厂库资质;中拓TMS平台整合车船近4万辆,有力支撑业务发展。
一是健全风控体系。建立项目制管理机制,举公司之力强化风险防范化解和重大业务过程管理。做好风控会、“四新”会议等重要环节的决策权限管控与优化,强化事前设计、事中帮扶、事后检查。
二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严把客户准入关,推动客户资信准入与商务模式相匹配,从源头上管控客户合作风险。按月对重点客户进行现场走访,全面摸排经营质量和风险隐患,遇客户异常及时启动预警机制。全方面推进客户资信年审,对客户资信、商务模式、合作质量进行年度审核,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化解风险隐患。
三是强化宏观和行业趋势研判。报告期内,组建宏观研究队伍,加强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及政策分析研究;加强大宗商品产业周期及能源结构趋势研究,助力业务前瞻发展。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公司围绕争做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做好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改革创新、管理提升、国际化拓展等各项工作,推动公司高水平发展迈上新台阶。2024年重点工作如下:
1、做优做精存量业务。加强宏观和产业趋势研判,充分的发挥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推进工程物资、板带、矿产资源等黑色系业务向新区域、新品种、新模式和新客户群拓展,夯实公司发展的基本盘;探索有色、能源、化工等产业链上业务增长机会,通过多品类经营提升规模效益,平抑行业周期影响,提升盈利稳定性。
2、加速拓展绿色低碳赛道。继续加大新能源以及再生资源等低碳绿色领域拓展力度。新能源方面,围绕“光伏”和“储能”两条产业链稳扎稳打,以供应链集成服务为生态基石,不断探索新能源多元场景应用,占据有利于业务发展的生态位。再生资源方面,坚持“贸易+基地+平台”模式,加强价格管理和回收渠道建设,加快拓展新品种,构建多品种多业态的再生资源发展格局。
3、加快落地全球化战略。“走出去”战略是公司 2024年的重点工作。一是完成全球化战略制定,明晰全球化发展的方向、路径、资源、能力及组织保障等。二是充分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强化海外网点建设、海外市场拓展以及国际供应链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国际业务占比。
4、扎实推进贸工一体。一是做好现有中拓新材料、中拓协能、丰南工业服务综合体等投资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经营质量提升,打造样板工厂。二是以轻资产运营为主,加快虚拟工厂项目落地。三是择机布局具有卡位优势的物流基地、港口码头、加工基地等,提升公司整体竞争优势。
5、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一是常态化做好资产、业务、人员、治理结构“四个优化”,加强商业模式梳理优化,加大低效无效业务清理力度,推进组织架构变革,确保公司有限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最大化利用。二是提升价格管理能力,完善行情研究体系,加强价格趋势研判及价格管理工具研究,完善期现联动机制,促进公司业务稳健发展。
6、持续完善风险管控体系。一是健全“全员、全面、全程、全体系”的风险管控体系,动态调整优化相关制度流程,将公司风控要求嵌入业务全过程、各环节,提升风险识别能力、风险应对能力和风险处置效率。二是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格外的重视客户选择与合作模式选择,严格设计与客户实力、资信、发展阶段、现实需求等相匹配的商务模式,健全行业客户风险预警机制,按照每个客户情况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优化应对举措,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发生。三是加强货权管理。加大仓库“四不两直”检查力度,做好单证交接、货权转移、仓储管理、日常盘点等关键动作,确保货权安全。
公司在日常经营中面临的国家政策及行业风险、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合作商信用风险是公司主要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的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紧密关联,易受国内外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国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业调控政策以及突发事件都会直接或间接对行业造成一定影响。
对策:积极关注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国家有关政策及行业最新情况,客观分析和研究市场,及时采取比较有效措施灵活应对,重点防范库存及资金风险;做好宏观及行业重大事件的研究分析,主动把握和创造经营机会,助力实现公司经营目标。
由于大宗商品的价格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环境、政策变化、供求关系等,形成机制复杂,价格波动不可避免,使得公司在日常经营中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
对策:为最大限度降低日常经营中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公司严格管理自营头寸,根据行业特性、业务单位经营实力以及团队能力核准头寸规模,确保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在库存管理策略方面采取快进快出的运作模式,缩短库存周转期,某些特定的程度降低风险;合理规划利用套期保值工具,减少因大宗商品的价值波动产生的损失。
公司充分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际业务布局范围逐步扩大,业务规模持续提升,汇率变化可能给公司带来风险损失。
对策:在业务合同签订环节实现汇率风险转移;重视汇率变化走势,充分运用外汇远期等金融衍生品工具实现套期保值,防范汇率风险。
大宗商品行业存在赊销和预付交易,且交易金额较大,在行业和市场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部分合作商会出现履约困难现象,若合作商选择不慎,将给公司带来较大损失。
对策:公司将逐步加强合作商资信调查工作,并对合作商做评估分级、授信管理和日常走访,选择经营情况、资信水平良好的合作商开展业务,同时尽量采用资产抵押和其他有效担保手段,以降低合作商的信用风险。合同执行过程中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跟踪并调整合作商授信策略,加强对货权的管控。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上一篇:淄博建陶:从逆境到领航的涅槃重生